首页 > 太白山文化 > 城乡民俗风情 > 正文

太白山饮食
2019-08-19 09:50:46   来源:    点击:

       饮食是一个地方文明、文化的象征,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吃法风格,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她的内涵和韵味。太白山下的眉县,因地域和历史的原因,不但具有关中西府的饮食特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以面食为主的传统饮食就有:臊子面、油泼面、扯面、铡面、刀削面、棍棍面、蒜水面、鸡蛋面、挂面、菠菜面、烩面、麻食等几十种;传统风味小吃有: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油饼、油条、煎饼、荤素饺子、各类包子、锅盔、玉米糍粑、糜面糍粑、荞面饸饹、凉粉、豆花、豆花泡馍、羊肉泡馍、搅团等数十种。特色饮食就有:卤汁臊子面、裤带蒜水面、坨坨面、特色锅盔干粮、四柱八大碗、烧酒盘子大烩菜、十三花等;有可食、可药、可饮的各类山珍野菜;还有太白山柿子制成的特色饮品、赠品等,这些都有特地、特品、特制的做法。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一、特色饮食及做法: 
    卤汁臊子面   眉县的特色面食,也称眉县臊子面,是招待客人的主食。其正统做法是:面条选用上等小麦面粉,讲究手工擀面,面要揉得光如肤、劲如筋,擀得薄如纸,剺得细如丝。现在多用刀铡、机压的细面。汤是用鸡汤或大肉骨汤做成的,再加臊子、木耳、黄花、油炸豆腐、大香、茴香、桂皮、生姜、葱花、鸡蛋摊薄炒熟切成的菱形小片、盐、熟菜子油、醋等原料和调料。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油多)”,味道要“淡、爽、香”。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来客招待一般都要吃臊子面。眉县臊子面与岐山臊子面、扶风臊子面同属西府臊子面系列,但各有特点。眉县臊子面不像岐山臊子面那么酸辣,油脂浓厚,显得淡而不素,清香幽远,酸而适口,回味无穷。为此,有人家里过事还写上这样的门联:“一家过事百家庆,一锅卤汤十里香。”现代有些饭店的卤汁面根据顾客的口味需求,改进成了酸辣味的卤汁面了。

 
\
       四柱八大碗   农村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客人时要吃两顿饭,上午吃臊子面叫“下汤”,下午宴席叫“上菜”。有八样菜品,叫“四柱八大碗”,四柱即:在餐席四个角摆四碗红烧肉,红肉两碗,烧肉两碗,称为四柱。其余四碗是,酥肉一碗,肉丸子一碗,甜米一碗,凉拌粉条豆芽一碗,共八碗。有的外加两碗汤。主食配以面条、馒头。汤峪及小法仪一带,四柱有两实碗和两空碗之分,两实碗是各用九片大条片红烧肉盖顶,七片肉为一组,均匀整齐地摆放在两个碗顶,每碗两边分别再盖一片肉封头;空碗是碗顶分别盖酥肉和丸子,用四片烧肉围起来,四碗的底菜是用肉汤熬煮的白萝卜片或者土豆块,在四柱的四方再放两小碟凉拌熟豆芽和两碟凉拌熟红萝卜小片,称水菜碟,饭桌四角各放一碗稀碗汤,四柱中间顶上放一中碟甜米或者甑糕,四柱周围还要再上几样荤素菜,连同四柱共八大碗,主食配以馒头、面条。
\
      十三花   在八大碗热菜之前上的凉菜,有皮冻、肘花等荤素菜和点心干果,共十三样,被称“十三花”。盘一般用瘦肉、压花肉、皮冻、油炸豆腐、粉条、豆芽等凉拌,豆芽、粉条、豆腐垫底,皮冻、瘦肉、压花肉敷面,浇汁以酸香出头。热盘用肥猪肉、粉条、豆腐块、白菜、红萝卜等热炒而成,粉条豆腐白菜垫底,红烧大片肥猪肉敷面。
\
       干粮   是用面粉加水做成的径约十公分,厚约一至两公分的圆饼,在锅中烙熟,有的在和面时加些调料,别有味道。是过去人们上山割柴、赶集、外出时携带方便的必备食品。
       齐镇的柱顶石干粮,至今有百年制作历史,以形似旧时盖房用的柱顶石而得名。特色是色泽黄亮,外观典雅,清香爽口,酥甜易嚼。原料是小麦精粉、用醪糟特制的酵面和纯碱。制作有发面和鏊烤两道程序,发面时,先取面一半,加酵面和温水搓拌成面丝,再揉成面团,硬度以能用力揉搓成团为标准,将揉搓好的面团堆放发胀;另一半加0.6%的面碱,用温水揉搓成面团,然后将两块面团合一起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反复叠压,使酵面和配面充分融合后放入容器内,在20度至30度的温度下让面团发胀,再按一定分量制成柱顶石馍坯。使用的鏊炉一般高1.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炉膛,周围留5孔,其中一个大孔是烧火门,以木炭或劈柴做燃料,中上层是供烤馍的鏊。生馍坯上鏊后,先在上层上好火色,再移至中层用文火烤制,只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熟而不焦、表里如一即成。 
       锅盔  有硬面和发面锅盔之分,硬面锅盔又叫“死面锅盔”,是 面揉到一定程度后,用擀面杖擀到需要的大小和厚度后放在锅里烙烤,也叫烙锅盔,要不停翻转,皮焙黄直至烤熟,这种锅盔的特点是筋道耐饥。发面锅盔工序复杂,很是考究。经过发酵后的面在案板上反复揉压,有的人还用木杠来回叠压,直到把面揉压得光亮干筋,内无风眼,再擀到五至十公分厚二十至三十公分大小,放在锅里焙烤,开始火要微大,不停翻转,逐渐慢火匀火,待馍皮焙黄均匀,再用文火焖烤一个晚上即可,关键是要掌握火候和时间。有的人在擀          面前于面里再加些桂皮、小茴香、椒叶等香料调料,格外好吃。这种锅盔吃起来酥脆耐嚼,回味无穷,容易消化,是极受人们欢迎的食品。   
       蒸肉蒸饭  是齐镇一道别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用料是:上等积谷寺精米,淘净淋干,大肉用肋条肥肉,切成厚半指,长二寸许的块,拌上大料调和腌制一夜,调料有青盐、大香、茴香、桂皮、草扣、花椒、胡椒、生姜、葱丝等。做法是:肉腌制一定时辰后,拌上适量面粉,然后与米分层装锅蒸半个时辰。锅用黑老锅(大铁锅),锅底盛水,再搭竹笆,离水面寸许,笆上铺笼布,笼布上先铺米,厚约10—15厘米,再铺肉,一般各铺两层蒸透后,油渗透米饭,米粒晶莹透亮,香气扑鼻,吃起来油而不腻,筋而柔软,香而味正,油滑爽口。
       据传,三国时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兵出斜谷后屯兵五丈原,与魏军对阵于渭水两岸。战事频频,不时要挑战应战,忙碌得军营伙夫做饭不及,而四川来的兵士又喜食大米大肉,既炒菜又蒸米饭做起来麻烦又费时,有心计的伙夫灵机一动,何不做米饭时加上经过调制后的大肉一起蒸煮,既入味又爽口,还节约了时间,他按想法试做了一锅米饭,结果被士兵争抢一空,从此之后,在战事之前,伙夫就用这种方法做蒸肉蒸饭,省事省时,驻军的村庄农家也学会了这种做法。诸葛亮兵退五丈原后,这种蒸肉蒸饭的做法就留传在了斜谷口和附近农村,一直延续至今。
       炉齿面   是齐镇的一道地方名吃。民国中期,一个名叫居儿(又称帖师)的岐山人,在齐家寨(今齐镇)开铡面馆。一天中午,他忙过顾客后匆忙中在为自己做饭,擀出碗口大一块又薄又光的面片,急中在中间划了几刀,形状像个炉齿。下锅煮熟加好调料浇上汤,正准备吃时,忽然来了位山东来做生意的客人就餐,他顺手端上此面,客人吃后赞不绝口,在街上大肆宣扬,自此面馆生意爆满,炉齿面由此而得名。炉齿面以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和入锅不黏,柔中带韧,荤而不腻,色味俱佳的特点名扬西府。
       制作炉齿面的关键是制面和调汤,原料以优质小麦精粉为佳。制作方法:用20%的水和1.5%的食碱和面,搋到揉光,以干净的湿毛巾捂盖10分钟左右,放在案板上用杠子反复叠压,使面团软硬适度,富有拉力和韧性,再搓条捏成约2两重的小块,擀成面饼,撒上面粉摞起来用湿布加盖备用。下锅前,将面团擀成薄圆片,用刀剺成宽细均匀形如炉齿状的面片,单碗下锅,在翻滚的开水中上下漂浮,待煮熟后捞入碗中,即成纹理均匀、不叠、不黏、薄筋、光滑的炉齿面。调汤佐料:菜籽油、来年陈醋、老生姜、大青叶、细辣椒面,并用肥瘦相间的大肉臊子和蒜苗配菜。肉臊子必须肥瘦肉分开过刀,薄细均匀,先在炒锅内放适量大油,融化后倒入少量菜油,油沸锅烫后先倒入肥肉,反复翻炒至出油后再投入瘦肉,用火炒到肉色变黄时调入食盐、五香粉、辣面等佐料,以文火烫炒,约七成熟时,调入食醋烹熟。调汤时,先在干锅内倒入适量菜油,油烧沸后倒入开水,用食盐、陈醋、油泼辣子、肉臊子和配菜等烹调,撒上漂菜蒜苗碎末,浇入面碗,即成美味可口的炉齿面。
\

       裤带蒜水面   面的做法与炉齿面的工序基本相似,只是面团揪成二两左右的小面团后,再搓成条状,抹上食油盘在盆子里,盖上湿布窝几小时或者几个时辰,称作“盘性”,用时取出,单个用擀面杖顺长滚擀,边擀边扯,面被擀扯得像裤带一样长宽,吃起来既筋道,又光滑,既过瘾,又解馋。汤的用料和制法各有特色,基本与炉齿面的调汤相仿,汤底料里加油炸的豆腐片,切成短薄细条,干辣椒不用辗面用滚油炸出香味,汤内加蒜泥,汤味以酸、辣、香出头。一盆面(有几根或数十根),根据吃饭人的多少,每人一大碗汤,一条面捞一碗。这种面还可用手来扯,所扯的面叫做“扯面”,可浇汤吃也可干调吃,眉县青化一带的扯面较厚较短,也叫做“二代王”。
       坨坨面  据说元蒙统治时期,厨刀成为管制刀具,农家不得私藏,于是民间发明了此种做法。主要流行于周至、眉县交界的青化一带,是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色小吃。其做法是:
      第一步:和面搋面 与扯面的搋面方式基本相同,先和面,要和成硬面,然后用盐水调软。所谓“搋硬调软”。醒(饧)半小时左右。
       第二步:将面搓成擀面杖粗细的条。
       第三步:将条切成一公分的段。
       第四步:将切好的段浸泡在凉水中。
       第五步:将泡在水中的面段放在勺背面,用手掌抹匀,呈圆坨状,当即入滚水锅。待煮两滚,即可出锅。出锅后,干拌、浇汤、油泼均可,随个人口味定夺。
       坨坨面口感柔韧、筋道、爽滑,别具风味。过去只有大财东家才偶尔享用,据说大补元气,可治虚劳杂症。
       搅团   用包谷面、麦面、荞麦面等制作而成。做法是:待锅水烧开时,一只手将包谷面一把一把投入锅水中,另一只手拿擀面杖或者木勺不停搅动,目的是不要粘锅焦锅,均匀而无疙瘩。觉搅动费劲时,放缓或者停止投面,用两手执杖正搅反搅一会,直至成稠糊状光亮均匀无疙瘩,再用文火烧到熟。农村称这种制作过程为“打搅团”,因为在锅里要不停的搅动,所以称“搅团”。成好的搅团可以在盛水的盆子里用漏勺匀成一条条形似鱼一样的长条,俗称“粉鱼”,可以凉调和浇汤吃。搅团还可盛在案板或平底的浅盘子里摊平,凉后切成小方块煎着吃,还可以把搅团盛在汤碗里吃,城里人把这种吃法叫作吃“水围城”。汤的调法同面条汤,也可以简单些,但盐要稍重点,吃时汤里加些油泼的蒜泥更有一番风味,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主食,是现代人们争相食用的稀特食物。
\
  
       麦饭   用料很广泛,洋槐花、榆钱、枸杞嫩芽、香椿、茵陈嫩芽、苟树嫩须、蒲公英、苜蓿、菜叶、豆角等等,都可以做成麦饭,是农村就地取材的绿色食品。其做法是:将淘洗干净的花或菜洒上水,加上面粉揉搓和匀,然后摊放在箅笆的笼布上,放在盛水的锅里蒸熟。熟品可以加油、盐、酱、醋、臊子、五香粉等调料调成适口的味道,可以当饭吃,也可当一道菜吃。麦饭的材料多为药用植物,少食对人体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很受现代城镇人们亲睐。
       甑糕   是城镇人们过节过事招待客人的一道主菜,其用料为糯米、红枣。做法是:淘洗净的米和红枣在铝盆或者陶 盆内一层米一层枣地叠放,不可放满,留出三五公分,给盆内均匀加水,高出米面两公分或略多,然后连盆放在盛有水的大锅里蒸煮,直至盆内的水分蒸发,米枣熟透为止,量多时要文火蒸煮一个晚上才能熟透。这种甑糕吃起来非常黏甜爽口,香味四溢。麦仁粥   是农村喜闻乐见的一道饮食,原料是大麦,做法是:将大麦脱去皮,麦仁投入开水锅里,加适量食碱,较长时间熬煮至熟成粥。麦仁粥是农村的早晚稀饭,特别是夏季炎热时期,熬一锅粥晾温,喝起来油滑爽口,使人有心清气爽的舒服。它具有消暑止渴,行气解困的效果。  
        洋芋糍粑   流行于眉县山区,是洋芋经过加工后制作的一种美味饮食,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色。做法是:选新鲜洋芋,刮皮洗净放锅内蒸熟后取出,找一块干净的平面大石或石窝,将蒸出的洋芋倒在石上或窝内,用锤子或木椎边捣边撩水,等洋芋渐渐变得晶亮且有一定粘度时,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条状,配以佐料招待客人,夏季可以凉调吃,冬季可以放进热汤里吃。
\

       肉合菜合盛行于眉县青化一带,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备受顾客喜食。做法是:将面擀成较厚一点的圆片,在上放入调好佐料的肉或菜,再擀一面片覆盖其上,底面片周围撩起与上面片捏紧,放在烤锅上烘烤至熟。装肉馅的称“肉合”,装菜馅的称“菜合”。这种肉(菜)合可大可小,内馅可做成任意喜欢的馅料和味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饮食结构和花样不断出新,就做鱼来说,有一鱼多吃,面食可以做成不同的形式形状和口味,豆腐、面皮等就有豆花、豆花泡馍,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等。小吃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街小巷比比皆是,给太白山饮食文化充实了新的内容。
上一篇:太白山手工艺术
下一篇:方言谚语
热点信息
 
经文歌
利用太白山药物资源优势,促进...
鱼洞仙音
四嘴山
朝山拜神
七叶一枝花
祭山祈雨
药王茶
太白洞天
七月七
主题活动
 
  • 【珍爱秦岭 保护家园】关爱秦岭...

    横亘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系,历经数百万年自然选择,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 如今,在秦岭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达

  • 太白山天下索道停运公告

    由于近期天气变化气温骤降,景区世外桃源以上路面积雪,景区公交车已不能行驶至红桦坪,经研究决定于2019年11月22日起天下索道暂停运

  • 翰墨丹青画 情寄太白山——枣庄...

    11月18日—19日,翰墨丹青画·情寄太白山枣庄·宝鸡书画家走进太白山采风活动成功举办。本次采风活动是枣庄·宝鸡国画艺术交流活动的

  • 持宝鸡市无偿献血光荣卡免费游红...

    即日起,凡持《宝鸡市无偿献血光荣卡》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献血者游览红河谷景区免票。

  • 护林防火倡议书

    火灾无情,防火先行,又到了森林防火季。每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5月底是森林火灾高发期,点点火苗可毁整片山林。为了严防火灾发生,确保

  • 张军辉讲党课:弘扬传承杨文洲精...

    为推动太白山旅游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11月13日下午,太白山旅游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军辉在管委会机关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