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秦岭 | 绿芯秦岭 生态大成
2019-11-04 16:49:39 来源: 点击: |

陕西自古是环境优美之地。巍巍秦岭在这里耸立,挺起了神州大地的脊梁。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秦岭是中华地理自然标识、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秦岭,中国心脏地带顶级生态空间,中国中央山脉,连接东西,和合南北,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完整。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典,并因此而成为人们恒久传颂的东方传奇。
大秦岭紧密链接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紧密结合甘青、关中、中原、荆楚、巴蜀、羌藏6大生态圈,蕴育了渭河、洛河,汉江、嘉陵江。大秦岭与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组合出“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源区,庇佑了两大千年帝都长安和洛阳,兴盛周秦汉唐,蕴蓄国脉,滋润文脉。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大秦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岭印记”刻骨铭心,最具中国特色。秦岭汇集了山水精华,有着中国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最美的山水。由东向西分布着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俊秀骊山、问道终南山、主峰太白山,每一处都印迹着“中国符号”。秦岭凝聚了人文精粹,山水相通,命运共济,蕴蓄盛世国脉,传承华夏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仰韶文化到远古神话;从华胥氏到伏羲氏、女娲氏,再到神农氏、轩辕氏;从夏商周到秦汉唐,从华胥、华山到华夏、中华,从汉水、汉江到汉族、汉字,从中华圣母华胥氏到千古一帝秦始皇,无不集结于秦岭,无不宣示着举世无双的国家代表性。秦岭作为最顶级的生态空间,将秦岭的水、森林、文脉、美景完美呈现,不仅是在中国,就是在全球,再也找不到如此神奇壮美的地理格局和生态画卷。
秦岭森林是中国森林精华,在“深山老林”之中,散落着高山草甸,绿染群岚,活力四射,尽显中国绿芯本色。秦岭陕西段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9.65%,森林蓄积2.7亿立方米。秦岭种子植物种384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580种,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秦岭之上,林海茫茫,奇花异草漫山遍野,珍稀植物红豆杉、独叶草、华西蝴蝶兰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惊艳群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绿花百合、小丛红景天、紫斑牡丹等争相妆扮。秦岭无闲草,遍地都是宝,秦岭药山,三千多种植物,每一种都有它的用途。唐代名医孙思邈、王焘均在太白山中钻研过中草药。不少人说,游一次太白山,就等于读了半本《本草纲目》。秦岭的崇山峻岭和广袤的森林植被,千百年来一直是野生动物的庇护所。林茂鸟思静,渊深鱼悠闲。白鹳、黑鹳、金雕在这里自由翱翔。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大鲵欢水嬉戏。秦岭最顶级的生态宝贝“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更是响誉中外。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秦岭以苍山奇峰为景观骨架,以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为景观主体。高峻挺拔的秦岭,阻挡了南来的水汽,也阻挡了南下的冷气,从而使得秦岭北麓与秦岭南坡呈现出显著不同的地理生态样貌,南船北马与南稻北麦在此叠加亮相,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日历四季”的空间季相之美。
秦岭是古人类的理想居所和分布中心,从“智慧之火”到“衣食住行”,无不来自秦岭森林。唐代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即在秦岭伐木取材烧炭,源源不断供给着生活必需。清代地理学家严如煜记述了秦岭“老林”与清除林木,开垦农田,种植玉米的情况。在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时代,秦岭几乎承载着人口的兴衰与帝国的繁盛。岁月更替,对秦岭资源的需求与时代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秦岭木材支援全国,在建筑、煤矿、造纸、造船、和铁路建设等社会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过采伐之后,深山老林(原始森林)转变为残败次生林,抑或是荒山秃岭,失去的不仅是森林,还有动物家园以及宝贵的林地。1998年长江大洪水之后,陕西全境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为主,秦岭森林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时代。20年来,恢复与重建森林取得重要进展,已经向世界呈现出一幅“浅绿色陕西”的生态图景。进入新时代,也是森林保育与生态修复的新时代,建设美丽陕西的新时代。陕西林业更是以自觉担当的精神,积极作为,守护着秦岭的每一寸山水、每一块绿地,为祖国锦绣河山添光彩。
兴林治山,盛世之举,强国之道。2007年,颁布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为一座山脉立法,开启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法律实践,在保障秦岭生态安全、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维护秦岭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事依法行。2018年,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教训,把讲政治贯穿到秦岭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开启“史上最严厉的集中整治秦岭生态环境”行动,实施青山保卫战,开展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进一步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重在保护,突出“严”和“细”。管控为先,规划先行。编制完成秦岭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把保护秦岭的政治责任、行动担当推向纵深,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青丝换青山,永葆秦岭顶级生态空间的绿和美。自1965年,在太白山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今,陕西在秦岭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3处,总面积近5600平方公里。建成森林公园50处,国有林场83处,总面积16664平方公里。经过不懈努力,陕西秦岭范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各类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世界最大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建成开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管理局挂牌成立,秦岭国家公园筹建积极推进。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事关全国生态安全的大事。陕西林业是活跃在生态空间的生态绿军,在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全力实施以保护秦岭林区为重点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秦岭范围国土绿化,全面从严管控林草资源,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一管三防”责任到位。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秦岭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以大熊猫、朱鹮保护为范本,种群数量恢复增长,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秦岭物种保护被誉为“世界保护事业的典范”和“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彰显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世界担当。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提出秦岭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得到社会普遍共识。特别是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强化汉江水源区污染治理,原本就优良的“一江清水”,更上一层楼,转身升级为世人垂爱的“琼浆玉液”。因在缓解中国华北、京津水危机上的非凡意义,大秦岭引来无数世人关注的目光。《大秦岭》是近年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所播出的大型专题片中扛鼎之作,深层次展现出秦岭山脉的地理精华和人文精粹。集地理、生态、人文耦合研究的《秦岭简史》专著被耶鲁大学图书馆收录。被誉为“东方天鹅湖”的中国舞剧《朱鹮》惊艳纽约。“友好之轮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为世界和平与睦邻友好作出新的贡献。绿色,代表生命和希望,秦岭的绿,蕴育生机,播种希望。美,寓意富足和幸福,秦岭的美,承载着收获,感染万千中华儿女。生态自信从秦岭走来,山之精华水之魂魄,岁月在这里沉淀,时光在这里穿梭,透过锦绣河山的诗意长歌,可以体味中华芯脉的千古福泽。
保护好秦岭,让绿水青山永续,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守护好中国顶级生态空间,更是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与世界引领。
参考文献
党双忍.秦岭简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
|
上一篇:11月1日起红河谷景区门票半价哦~ |
下一篇:近期优惠政策 |